欢迎进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官渡实验学校官方网站!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官渡实验学校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心理健康讲座总结--《与父母平等沟通,克服逆反心理》
时间:2021-09-18 来源:原创 点击次数:2370次
分享:

《与父母平等沟通,克服逆反心理》


进入初中孩子,随着接触范围扩大,知识面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反对,得不到父母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即产生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它的显著特征就是抵触、不顺从乃至于抗拒。

一、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子女:进入青春期以后,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渴望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式等会产生反感、抵触。另外,父母间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我国的许多青少年的个性教育或德育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从十几年前开始,中国孩子的个性教育和德育就受到了美国人本主义教育与改革运动思潮的影响。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部分亲少年开始形成反传统,反权威的观念和行为,出现所谓的逆反现象。

1、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孩子的时候主张让孩子“摔倒了爬起来”,失败了再努力,争取下一次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未来成为优秀人必经之途,经历失败,挫折是未来成为优秀人的资本,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教育改革运动思潮的观点是用来讨好失败者的权宜做法——告诉你没有失败,是他们用旧观念看问题才这么说的,人本来就不应该这也要,那也要,只要快乐就行!要什么成功?为什么要成功?如果成功让你快乐,那么你不去争不是已经快乐了吗?你还可以去寻找其他快乐……

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调让孩子虚心,认真,因为只有知道自己哪儿存在问题和缺陷,哪儿出来差错,哪儿不如别人。才会知道如何努力奋进,赶上去,成为健康或优秀那个人。而人本主义教育的特点是盲目地,过度地鼓励孩子一味地说他们“真棒”,真棒”,却不允许指出他们的缺点、弱点和错误。

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常是先苦后甜,生在苦中不知苦的人生苦乐哲学,人本主义教育采用的先天后苦苦更苦的愚昧苦乐哲学。前者主张让孩子从小就受苦,就像四川人从小吃辣子长大后吃不出辣;山西人从小吃酸长大不觉得酸一样,孩子在印刻教育阶段适当地接触一些“吃苦”、“受苦”经验,长大后对苦不再敏感了,反而对甜变得敏感起来,容易感受生活的幸福,人生的幸运。而从小就甜的孩子长大后对苦敏感,妈妈说话口气重量一点,老师留的作业多了一点儿,老师的态度生硬了一点……马上难以忍受,要么抑郁,要么割腕,要么服安眠药……

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持续几千年之久,其原因之一,是几千年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稳态机制起着巨大的作用。对孩子的教育也一样,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变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青少年德育或称优秀个性教育的难得稳态条件。遗憾的是许多人忽视了,也许是根本不知道这种稳态机制又多强大的功能!当旧中国有很多很多的孩子父母根本没有机会读书,没有受过教育的情况下,凭着上一辈人如何教育自己的印象,习惯或者方法,就可以培养出很优秀的后代人。其实他们是借助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稳态机制的巨大力量。因为他们的孩子离开父母上学以后,遇到老师,碰上同学,接触有文化的亲友,偶尔有一两位喜欢或崇拜的人……他们相信一种共同的儒家理念和智慧,说出来的都是共同的观点,向往的都是相似的价值观,相似的苦乐观,相似的理想和憧憬着相似的未来……在此过程中,人们几乎不需要思考,就知道遇上什么问题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上千年沉淀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全社会的学校教师,新闻报刊,小说戏剧,电视电影,叔叔阿姨……都以共同的信念向往着一个相同的目标。遵循着共同的评价标准,对孩子提出共同的教育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这些没有上过学、不识字的父母们稍为大意一点儿,怠慢一点儿,疏忽一点儿,有一点儿教育漏洞或偏差,甚至经常还犯一些教育方法上的错误……孩子也会长大成人!他们的子女也有机会成为优秀人物,成功英才!没有被破坏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有着培养优秀人才强大功能的稳态文化社会。

我们应该坚持名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和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借鉴一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精神的教育。就好比有的人因为某种补品或药物好吃,便只吃这种补品和药品代替了吃饭,其健康和生命难免不面临危机一样。

有的孩子也会认为,美国的孩子比咱们的孩子更放纵快乐,也没有出现堕落不堪呀!

中国和美国国情有很大的不同,同样是经受人本主义教育运动思潮的冲击,后果也是很不相同的。美国孩子从小在蒙童时期通过模仿妈妈拜上帝就产生了对上帝的敬畏感,对家族的敬畏感,对社会精英的崇拜和模仿冲动,没有高考,完全凭老师对上帝的忠诚给学生作业的分数就足以成为上好大学的凭证。而中国的孩子面临生学考试竞争,要完成许多家庭作业。

在快乐中长大的孩子对吃苦是过敏的;对吃苦过敏的孩子学业是不容易优秀的;就算偶然因素使当前学业优秀,其受不了挫折,受不了苦的个性迟早要带来许多成长上的烦恼。

1、吃不着葡萄的狐狸要说葡萄酸,不努力的学生成绩下降或学业不够成功的情况下,都会攻击努力攻击完成学业现象或产生种种其他烦恼。

2、中学阶段的父母和老师不再像婴幼儿时期的父母和老师,也不像美国父母和老师,他们重视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开始冲突,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开始遭到孩子的种种反抗。

3、这些孩子会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与国情、高考制度、功课学习的关系……于是开始对父母、老师、学校和中国的高考制度等不满。

4、在学业,前途,师生关系,在亲戚,熟人中的印象……都不如意的情况下,又不害怕父母和老师,于是有人考试走进虚拟世界,再不出来……。

有的同学从小被父母溺爱,娇惯坏了。大脑中没有形成敬畏父母,敬畏老师的个性,也没有向国外一样形成敬畏上帝和家族的个性……又没有生长在没有升学考试制度的国家……孩子长大后,中国的孩子要面临升学考试竞争,要完成许多家庭作业。大脑中没有足够敬畏老师和父母的孩子,总是在学习累了的时候就想到一些快乐的事情,想到玩一玩,再大一些。接近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念念不忘的要去享乐一些快乐的事情,否则就会痛苦不堪。这时候面对学习的苦,考试的压力,家长的严厉,便出现了逆反行为。

当然,叛逆的原因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以上内容选自《天才个性教育与潜意识的高校干预》——中国出了个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金洪源 著


访校预约
*学生姓名:
*在读年级:
*家长电话:
*学生性别:
*验证码: